阅读历史 |

简短说下府兵 (第5/5页)

加入书签

本文中说了,敦煌县四分之一的府兵是勋官,上柱国55个。

其实敦煌地处前线,战斗频繁,立功机会多,别的地方没这么夸张。

但架不住唐朝自己乱来,没上战场就计功。

太宗、高宗时“凡渡辽海者,皆赐勋一转”——这个其实可以理解,毕竟航海太危险了。

征高句丽,所有参战之人,都赐勋转——这个勉强可以理解,但唐高宗发的“阳光普照奖”太多,频率比太宗高得多。

武则天就更离谱了。

“今日御则天门,必是加勋一转”;

“明日飨宣阳观,多应赐给一班”

武则天这人就是心里没数,动不动发“阳光普照”奖,还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次数还非常多。

而且,还不仅仅是给府兵赐勋,普通老百姓、官员之类让她高兴了,一样赐,而且赐的规模很大,万人、几万人非常普遍。

这个时候,有学者估算全国有150万勋官,府兵鼎盛时才60万,你算算有多少非府兵得勋官的人。

勋官多了,首先给不起的是政治待遇。

那么有人说了,给不起政治待遇,府兵家里有个一二百亩地,不一样能打仗吗?

一二百亩地的良家子,汉代就有,照旧法来呗。

很遗憾,有一二十亩就不错了,哪来的一二百亩?

这个时候,府兵这套体系就算是彻底崩溃了。

勋官仍然存在,但名存实亡。

唐玄宗开启募兵时代,职业武人首次成为一个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,府兵成为历史——但护佑了唐朝七十年,其实已经不错了,没有什么制度是一劳永逸的。

发展到这会,募兵其实也是大势所趋了,宋明清三朝,除了开国初期,基本都走上了募兵为主体的道路。

症结是什么?或许就是土地兼并。

先写这么多。

今天写这个,主要是有人居然说我不懂唐朝历史,不了解唐朝府兵。

我上本写的就是晚唐……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